披星月赶路 踏热浪前行

黄石港法院“夜间送达”工作纪实

2025-08-27 09:02
来源: 黄石港区人民法院
    浏览: 474

“6楼这家送完,等会儿还有两个8楼。”

晚上8时许,暑热未消。干警们抹了一把额头的汗,抬头看向眼前这栋没有电梯的居民楼,抱起文书快步走上去。

这是黄石港区人民法院送达组一个寻常的夜晚。为破解送达工作“人难找、门难进、字难签”的困境,黄石港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启动夜间送达,多个送达小组分头出击,在工作日晚6时到9时集中加班。

“白天大部分当事人都在外工作,晚上这个时间段不容易跑空。”送达组负责人的话很实在,“再晚,当事人可能就休息了,我们不能扰民。“一个提包,一沓文书,一身被汗水反复浸透的制服,是每一位送达组成员的标配。

图片


图片


您好,我们来自黄石港区人民法院,这是您的开庭传票和应诉材料。


门开了,看到门口的法院干警,当事人许某脸上的疑惑立刻转为警惕,下意识地准备将门关上。

该案是一起典型的物业服务纠纷。因房屋漏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,许某选择拒缴物业费,物业公司将其诉至法院。

得知自己成为被告,许某情绪激动:


物业不作为,你们法院还帮他们?这官司我不认!


许多当事人下意识认为,法院送达似乎等同于一种“站队”,这种因误解产生的抵触情绪,送达组几乎每天都会面对。此时,他们必须迅速转换角色,先当“调解员”,再做“送达员”

“您先别激动。”干警们语气温和,“我们今天来,是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。如果您觉得物业有责任,可以和承办法官把您的证据、您的诉求都说清楚。如果您不收下传票和应诉材料,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权利,对您更不利。”


从诉讼流程到举证责任,干警们把法理情理细致地讲给对方听。近十分钟的现场普法后,许某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,最终在送达回证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
图片

图片


图片


夜间的精准出击,源自白天繁琐而周密的准备。送达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,干警们根据各业务庭移交过来的案件,逐一联系承办法官,核对地址、沟通时间、摸排确认、规划路线,力求高效完成送达。然而,电话打不通、地址不详实、当事人逃避等情况屡见不鲜,给送达工作带来挑战。

黄石港区有大量老旧小区,路线复杂、位置偏僻,连导航都束手无策。送达组有时只能依靠最原始的办法,靠一张嘴问,靠两条腿跑,挨家挨户寻找当事人。没有电梯的楼栋,也只能反复的爬楼奔波。

在一起案件中,当事人李某长期不在家,送达组此前多次登门都扑了空。这天晚上,干警们徒步登上8楼,恰巧遇上了李某的儿子。通过电话与李某本人取得联系后,对方告知大约半小时后回家。

半小时,不能干等。干警们未作片刻休息,立刻决定先完成附近其他的送达任务。在成功送达另外两家后,干警们掐着时间,再次爬上8楼。这一次,灯亮着,门开了,李某在家。

每个夜晚,各个送达小组平均需要入户六七家,奔波数十公里,步行上万步。

图片

图片


图片


夜间送达,考验着送达干警的体力,更考验他们的眼力。

在一起民间借贷案件的送达过程中,被送达人王某表现出逃避倾向。当干警们根据掌握的地址来到王某所在楼栋,准备乘电梯前往其位于4楼的住处。同乘电梯的一名男子抢先进入轿厢,下意识避开干警们的视线,身体侧向角落。电梯门关闭后,男子迟疑了一下,故作镇定地按下了5楼的按钮。

男子的慌乱引起了干警们的警觉。得益于前期细致摸排,王某的个人信息和户籍照片上的体貌特征早已熟记于心。干警当即上前询问:

请问,您是王某吗?


几秒的沉默,在狭小的电梯空间里显得格外漫长。前往其他楼层逃避送达的计划破灭,王某最终长叹一口气,低声道:

是我。


他没再辩解,跟着干警走出电梯,在楼道的灯光下,签收了法律文书。

一次成功送达,意味着法律程序得以顺利启动,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司法保障。黄石港区人民法院送达组,这支穿行在夜色中的队伍,正用脚步拉近法院与群众的距离,用沟通消弭误解与隔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