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法为民的初心,恰似月映深潭——看似无声,却在民生波澜中漾起持久回响;裁判文书的墨迹,如青简刻痕——既定格个案公正,更铭刻着市井街巷的生存脉动。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,但伴随电商与社交平台的勃兴,维权商业化浪潮下,大量小商户因“无心之过”卷入诉讼。这些“小案”背后,是司法如何以“如月澄澈”的规则阐释照亮民生角落,又以“青简不朽”的裁判智慧平衡创新保护与市井温情的时代命题。
“规则权益”的平衡
知识产权审判的本质是一场“规则引领”与“权益平衡”的双向奔赴。小案虽小,却如同一面棱镜——一头折射着个体工商户的“生存线”,关乎小商户的“饭碗”与希望;一头映照着品牌创新的“发展脉”,系着企业对市场公平的信心。
侵权案件的裁判,绝非简单的“是”与“否”的判定,而是要通过规则的精准阐释,向所有市场主体传递“何为合法边界、何为越界风险”的明确信号,让创新者敢为、守业者安心,在公平可预期的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。
在“锦江之星”与“黄石港区锦江宾馆”商标权纠纷中,原告是入驻黄石的全国知名酒店品牌“锦江之星”,被告是本地经营二十载的“锦江宾馆”。
面对“新品牌”与“老字号”的碰撞,我们在裁判中作出突破性探索——首次明确“与在先使用人存在承继关系的受让人”可主张在先使用抗辩,我们在判决书中并未止步于“一判了之”,而是以“司法温度”传递“规则共识”,寄语双方友善、包容处理纠纷,案件判决后,双方均未上诉.
此案的裁判逻辑,既未因被告“历史沿用”而放松对商标权的保护,也未因原告“品牌强势”而忽视小商户的生存诉求,为同类案件提供了可复制的裁判规则。知识产权审判的终极目标,从不是“解决一个纠纷”,而是通过规则引领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,通过权益平衡传递尊重创新的价值导向。
“将心比心”的温度
“基层”不远,它连接着田间地头的烟火,连接着市井街巷的日常,连接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在这里,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,而是需要俯下身子、耐住性子,用“将心比心”的温度去丈量每一寸民生。
曾有位校门口卖文具的大姐被诉侵权,面对证据清单急得直抹眼泪:“我就卖了几支笔,哪懂什么举证啊?”
电话里她的声音带着哭腔,说进货时就图个方便,也没细看商标,哪想到卖几支笔会惹上官司。
我们连续三天给她打电话,尽量用她听得懂的话慢慢解释,询问她是否留存进货时与商家的聊天记录、购买凭证、收据等,安慰她只要从正规渠道进货就没有问题。
后来大姐抱着一沓皱巴巴的收据,给我们翻看手机里存着的聊天截图,不好意思地说:“我文化不高,麻烦你多担待。”
握着那些带着民生温度的凭证,我仿佛也感受到了她对我们的信任,心里暖暖的。最终,结合她的实际销售情况和提供的进货证据,依法作出了合理判决。
后来,处理了很多类似的案子,总能感受到同样温度和暖意,我才明白,司法的温度不在法条的严谨里,而在把“你应该举证”变成“我来帮你找证据”的耐心里,不在宏大的叙事里,而在送达时多走的那半公里、在沟通时多问的那几句“您听懂了吗”,正是因为在判决时多考虑那一点“人间烟火”,让法律有了心跳,让正义有了温度,更让老百姓相信:法庭的门永远为真心敞开,法律的温暖终会笼罩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。
“源头治理”的根基
“源头治理”的根基在于构建多元协同的社会治理网络,基层法院“案多人少”的矛盾,从来不是法院的“独角戏”。今年以来,我们以“源头治理”为支点,撬动社会各界形成治理合力。通过与大冶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“行政+司法”协同机制,由其选派专业知识产权调解员常驻法院,全程参与案件调解工作。调解员依托其专业知识,今年已成功化解知产纠纷138件,实现了从“化诉止争”到“少讼无讼”的转变。
在审理一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时,我们发现被告公司存在虚假注册问题。深入调查后,一个隐藏在电商产业园的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——部分代理机构打着“包办注册”的幌子,为企业提供虚假地址证明。
我们立即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,推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查处违规代理机构,清理虚假注册网店,使产业园新注册企业实地核查率达到100%,相关投诉量明显下降。
这一案件暴露出网络创业者的法律盲区问题。我们顺势而为,创新推出“普法+指引”双轨治理模式。针对大学生网店侵权高发的情况,我们精心制作了《大学生创业“踩雷”》普法短视频,用“剧本演绎+以案说法”的形式,直观讲解网店创业“雷区”,生动展现了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。
从“法院主导”到“社会共治”,从“末端裁判”到“前端预防”,我们深刻体会到:人案矛盾的破解,关键在于激活社会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织密源头治理的“防护网”,让司法效能与社会治理效能同频提升。
周修贤 大冶市人民法院 还地桥法庭法官助理 知识产权审判经历,让我们深刻理解:我们手中的法槌不仅关乎个案的公正,更连接着创新生态的培育、营商环境的优化,以及老百姓对“公平正义”的朴素期待。每一个小案的公正审理,都是在为社会创新注入一份底气;每一次对当事人的用心对待,都是在为法治信仰种下一颗种子。 面向未来,我们将以“潭水映月”般的澄明规则,为民生诉求提供可预期的答案;以“金石铭文”般的裁判智慧,在保护创新与呵护生存之间寻找最优解。我们将继续扎根审判一线,用每一次法槌的起落、每一份文书的撰写、每一次与当事人的沟通,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基层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