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发区厂房外,梧桐又撑开一季浓密的绿荫。树上蝉鸣,树下的企业代表正交接钥匙,亲手合上大门,完成11419.29平方米厂房腾退的最后一步。门扉清晰的叩击像是落锤定音的注脚,为这场持续数年的执行僵局画上完满句号。
▲三方共同见证厂房腾退完成
时间追溯到三年前,企业A的生产线因疫情停摆,走入了订单取消、物流中断、资金枯竭的经营困境,连开发区政府两栋厂房的租金也成了无力支付的欠账。
直至2025年夏,企业A凭借手中技术,成功拉取了新投资方注资。新订单到手,生产线重组,员工培训如火如荼进行着……可也就在这时,开发区政府新引进的高科技企业B亟待栖枝,选中这处厂房——早一天入驻,就能早一天投产,这对急于培育新兴产业的开发区来说,是箭在弦上的大事。
▲丁法官组织当事人沟通协商
一边是刚冒头的复苏希望,一边是刻不容缓的发展需求。收到强制执行申请的第一时间,铁山法院执行局丁法官便带着团队去了现场。“强制腾退简单,但企业A可能就此垮掉,几十号工人要失业;企业B就算进了场,后续纠纷也会拖慢进度。”他在卷宗上写下的这句话,成了整个执行团队的共识。
“强制腾退在法律上并无不当,但基层执行不能只看‘案结’,得看‘事了’——这案子关系到开发区两条产业链,得算明白地方经济的‘大账’。”
执行局的丁法官带着团队,连续两周在这片厂区里勘验,仔细查看了企业A的库存原料、半成品、专利证书和过往订单记录,评估其“造血”能力的真实性;同时与申请执行人深入沟通,详细了解引进企业的项目规划、投产计划和对厂房的具体技术要求。
执行团队研判认为,关键转折点在于:只需给予企业A一定的时间和空间,完全有可能恢复发展;而申请执行人也并非要其一次性偿还租金,稳定的还款保障和新企业尽快入驻是其核心诉求。
“只要能保住厂房,三个月就能恢复现金流,半年就能把欠账还上大半。”
车间内设备调试的嗡鸣,更衬得企业A负责人的希冀震耳欲聋。两栋厂房的平面图上画满红圈,会议室里,法官沉思开口:“能不能分栋腾退?现在企业才刚刚重新起步,生产线部署在1号楼,将办公用途的2号楼腾退出来。一栋厂房的面积超1万平方米,能够支撑企业A轻装上阵,同时满足企业B的生产需求。”这个想法像把钥匙,瞬间解开了双方对峙的困局。
▲2号楼内部大厅
最终摆在桌上的和解协议,带着基层执行的“泥土气”——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每个字都踩着企业的实际节奏:
主动腾退换空间。企业A承诺,在恢复生产的同时,立即启动搬迁准备,预计一周内将厂房主动腾退至符合交接标准的状态,为新企业入驻扫清障碍。
还款计划接地气。欠款并非一次性付清,而是根据企业A预期的现金流制定分期还款计划:初期金额较小,随生产效益提升逐步增加,确保了还款的可执行性,给企业留足周转空间。
跟进修复助重生。执行法官跟踪方案落实情况,持续关注企业A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履约能力,也关注B的入驻进度,确保执行成果得以巩固;待企业A全面履行还款义务,第一时间出具履行证明、协助修复信用记录,彻底扫清企业后续发展的障碍,真正实现“造血再生”。
这份方案既确保了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在法律框架下得以逐步实现,保障了新企业的迅速入驻,又为企业A留下了喘息空间和发展希望。最终,双方握手言和,签署了执行和解协议。
▲腾退现场最后一批物件装车
约定腾退期限的最后一天是周五,企业A负责人打来电话,邀请法官到场见证。厂房外,搬运工人正将最后一批物件装车;不远处,申请执行人代表正低头核对清单;丁法官带着干警逐间检查,确认没有遗留物品后,交接顺利完成。梧桐树叶在热风中沙沙作响,像在给两个重新转动的齿轮打着安稳的节拍。
“是法院的善意执行给了我们重来的机会,我们一定珍惜,努力经营,按时还款。”企业A负责人的眼中充满斗志。
“比我们预计得快了太多!法院是真正为企业着想、为大局护航,找到了最佳解决方案。”申请执行人代表笑着感谢。
晚风渐起,吹散了最后一丝暑气,也翻开了发展的新一页篇章。基层执行的故事,从来不在判决书的铅字里,而在这烈日下的汗水里,在树荫庇护的生计里,在司法为地方经济播下的、生生不息的希望里。
▲厂房外的梧桐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