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西塞山区法院的调解室里,一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通过互联网,在调解员和法官的引导下,对着一份要素式表格逐项确认——从合同编号到退款金额,从履行期限到违约责任,不到1个小时就达成协议。
随后,法院根据调解协议生成要素式司法确认民事裁定书,电子签章后即时送达。这是西塞山区法院推行“调解员共同线上快速调解+要素式民事裁定书”模式的日常一幕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把纠纷了断。
要素式文书:把“复杂官司”变成“明白账” 以前看判决书,密密麻麻的字,半天找不到重点。现在这表格一目了然,我该什么时候退钱、对方该什么时候配合撤网签,清清楚楚。”拿到要素式裁定书的黄某某说。 这份针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的要素式裁定书,用表格列出了核心信息:当事人身份、合同编号、房屋信息、退款金额、履行期限和违约金条款,两页纸就说清了所有关键内容。 这种“表格化”文书源于最高人民法院的要素式文书改革。去年以来,最高人民法院陆续推出要素式起诉状、答辩状示范文本,将合同签订时间、标的物详情、争议焦点等提炼成标准化条目,让当事人“一看就懂、一填就会”。 该院在此基础上延伸,将要素式思维融入司法确认裁定书,聚焦买卖合同等常见纠纷,把传统文书里的“长篇大论”压缩成“关键要素表”,法官办案时直接提取核心信息,当事人看文书时能快速抓住重点。 “要素式裁定书不是简单‘缩水’,而是精准‘聚焦’。”法官陈俊介绍,黄某某一案中,调解员提前用要素式调解协议梳理了双方争议:开发商要撤网签,业主想退房款,核心是“谁先履行、期限多久”。这些要素直接对应到裁定书中,既保证了法律严谨性,又让当事人对权利义务一目了然。 调解员线上协同:“屏对屏”化解纠 纷更高效 “不用跑法院,在手机上跟调解员、法官聊几句,问题就解决了。”这是许多当事人对法院线上调解的直观感受。而这背后,是调解员与法官的紧密配合:调解员负责在线梳理事实、引导协商,法官负责审查协议合法性、快速出具裁定书,形成“调解—确认—裁断”的闭环。 黄某某与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纠纷就是如此。起初,双方因网签撤销和退款顺序争执不下。调解员通过法院线上平台,先让双方填写要素式调解协议——业主填“配合撤网签的最晚时间”,开发商填“退款的最长周期”,再在线上逐条沟通。 调解员根据要素表精准指出分歧点:“业主担心先撤网签拿不到钱,开发商担心退了钱业主不配合,不如约定‘网签注销后60个工作日内退款’,用裁定书固定下来。”最终,双方在线确认协议,法官当天审核并生成要素式裁定书,整个过程从申请到结案仅用5个工作日。 “调解员最懂怎么让当事人‘说得到一块儿’,法官最懂怎么让协议‘站得住脚’。”该院立案庭负责人说,这种协同模式让线上调解更有章法:调解员用要素式表格帮当事人“捋清楚”,法官用要素式裁定书帮当事人“定下来”。 群众得实惠:省时省力还省心 “对我们老百姓来说,打官司就怕‘耗不起’。现在这样,既快又清楚,心里踏实。”这是当事人对新模式的普遍评价。要素式裁定书和调解员线上协同的结合,实实在在降低了群众的解纷成本。 传统模式下,一份买卖合同纠纷的调解加司法确认,往往需要当事人跑法院两三趟,耗时半个月以上。而新模式中,当事人在线提交材料、与调解员视频沟通、确认电子协议,全程不用出门,裁定书通过短信或电子送达,最快当天就能搞定。 要素式文书让当事人不用再为“怎么写诉状、怎么说清诉求”犯愁。调解员会在线指导填写要素表,比如“合同价格”“已付款项”等栏目,对着表格填数字、选日期就行,避免因表述不清来回折腾。 司法确认要素式裁定书的强制执行力给当事人吃了“定心丸”。就像黄某某一案的协议中约定:“开发商逾期不退款,自愿承担2万元违约金,业主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。”这种明确的违约条款被写进裁定书,让双方都不敢轻易反悔。 从要素式裁定书的“清晰化”,到调解员线上协同的“高效化”,西塞山区法院的探索看似是“小改进”,实则是司法服务贴近群众需求的“大方向”——让专业的法律程序变得简单易懂,让遥远的司法服务变得触手可及。“司法为民,说到底就是要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方便、公正。”该院主要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,西塞山区法院将继续推广并优化要素式文书模板,扩大线上调解覆盖范围,让更多群众获得“又快又清”的司法服务,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方式送到群众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