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院街道联动巧解物业纠纷,楼上楼下握手言和

2025-10-24 18:07
来源: 黄石港区人民法院
    浏览: 627

屋檐下的矛盾

离不开情与法的交融



“六楼搭雨棚挡自家漏,倒把我家泡成‘水帘洞’!”当事人周先生语气无奈。近些年两家多次因此争吵,但问题仍未解决,只好诉至法院。

近日,一桩因漏水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,在黄石港区人民法院与街道办的联合调解下圆满化解。双方就雨棚的维修方案达成一致,修复了多年的邻里关系。

漏水引发的邻里积怨


2019年,石先生搬到某小区顶层六楼,因住宅防水年久失修,雨季饱受漏水困扰,家中墙面发霉、地板翘边。虽多次补修,漏水问题仍未根治,于是他自行在楼顶搭建了雨棚。

然而,由于雨棚排水规划不当,雨水流向五楼周先生家的外墙,造成周先生家墙皮脱落、窗框锈蚀。周先生多次与石先生协商未果,遂将其诉至黄石港区人民法院。

案件承办法官刘青青审查案卷时意识到,若单纯依靠法院判决,恐难真正化解邻里积怨。刘青青主动联系了花湖街道办事处主任高洪艳,希望能联合解纷。

图片

高洪艳熟知社区情况,当即响应:“周先生是个热心人,石先生一家也为人和睦,只是因为漏水问题让两家关系闹僵了。”社区工作人员迅速行动,一边实地走访查看周先生家的受损情况,一边上门倾听石先生的苦衷,两边同步开展安抚工作。

联合调解解开心结


9月23日,黄石港区人民法院和花湖街道办事处组织联合调解。刘青青首先从法律层面厘清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,援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相关条款,指出石先生搭建雨棚影响邻里,应承担整改责任。

同时兼顾情理,引导周先生体谅石先生搭建雨棚的实际处境,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,为对话营造理性空间。

法律边界明确后,双方因责任认定陷入沉默。高洪艳恰如其分地提出“加装导流管,费用共同承担”的建设性方案。刘青青顺势引导双方的关注点从“雨棚该不该拆”的对立僵局,转向“如何低成本解决共同问题”的务实协商。

图片

最终,双方达成协议:由石先生负责寻找施工人员,为雨棚加装导流管,将雨水引入排水管道;改造费用由两家平摊。同时,石先生承诺,未来若再发生漏水问题,将第一时间维修。



➤ 近日,刘青青对双方回访得知,专业施工人员已查看并确定了解决方案,即将实施改造,两家关系也已重归于好。



物业纠纷同样得以化解






法院与社区的联动协作,在另一起物业纠纷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某小区29户业主因物业费收费标准、物业服务质量问题,与物业公司产生激烈纠纷。业主以小区公共设施损坏等为由拒缴物业费,物业公司遂诉至法院。

考虑到该案直接关乎居民切身利益,承办法官李翩受理案件后,主动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涉案小区实地走访,和业主深入细致交流,现场勘查实际状况,全面调查小区长期存在的问题。

在充分掌握纠纷症结后,李翩组织业主代表与物业公司负责人开展“面对面”协商,一方面向业主释明《物业管理条例》中关于物业费缴纳的法定义务,另一方面直指物业公司的服务瑕疵,明确其应承担的合同责任。后经审理,最终确定了物业费的支付标准。

案件审结后,法官团队仍持续跟踪督办物业公司整改进展,切实帮助解决了业主反映强烈的一批突出问题。

“从法官一次次到小区现场协调,到最终判决公正落地,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司法为民的温度。”在送锦旗时,业主代表竖起了大拇指。

图片

据悉,法院判决生效后,物业公司已开始全面整改,小区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;业主们均已积极履行缴纳物业费的义务。



司法力量融入基层治理



法院主动“搭台”明法理、划界限,街道贴心“补位”谋实策、促和谐,共同参与社会治理、协同解纷,复杂的基层矛盾终将找到暖心的解决方案。

物业纠纷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感,黄石港区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“法院+社区”多元解纷模式,将司法力量更紧密地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,以精准司法服务护航居民安居、构建和谐社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