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湖北下陆区一起生命权纠纷的化解案例,在基层治理领域引发广泛关注。这起因青年溺亡引发的赔偿争议,没有陷入“漫长诉讼”的僵局,反而在综治中心、法院、人民调解委员会、司法局、农林水利局的协同发力下,仅用半个月就实现“案结事了人和”——遇难者家属拿到合理补偿,纠纷双方放下对立,更让“多元解纷”的治理效能穿透纸面上的条文,化作照进百姓生活的温暖光热。
基 本 案 情
故事的起点,是8月酷暑里一份沉甸甸的诉状。下陆法院立案窗口,工作人员翻开卷宗时,字里行间满是陈某家属的悲痛:34岁的陈某是外乡来的农村青年,2017年离异后错失幼子抚养权,便孤身在外打拼谋生。2024年10月,他拿出多年攒下的8万元积蓄,从江某处承包了园门水库,本想靠这份营生撑起未来,却没料到2025年8月1日,水库泄洪道无情夺走了他的生命。
一夜之间,年迈的父母失去儿子,未成年的孩子没了父亲,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彻底破碎。为了争取生活保障,家属将发包方江某告上法院,而江某则坚持认为水库已交由陈某自主经营,事故属意外,自己无需担责,双方矛盾一触即发。
法 院 审 理
立案庭法官在梳理案情时,很快注意到案件的特殊之处:原告是两老一小的弱势群体,既缺乏法律知识,又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,若按常规诉讼程序推进,不仅要耗费数月甚至更久,还可能让他们在漫长等待中雪上加霜。
“不能让群众在悲痛之外再添奔波之苦。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法院当即启动“矛盾纠纷前端化解”机制,向家属送达《矛盾纠纷综合治理程序告知书》,用通俗的语言详解综治中心解纷“零成本、高效率、少冲突”的优势——不用付诉讼费,不用反复开庭,还能在更平和的氛围中解决问题。当家属点头同意后,法院又主动对接下陆区综治中心,完成纠纷“无缝移交”,让家属不用多跑一趟路。
这起纠纷刚进入综治中心,“多元解纷”的齿轮便迅速转动起来。考虑到家属的困境,中心第一时间联系区司法局,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,填补“法律知识空白”;司法局同步将案件委派给区人民调解委员会,同时区法院选派从事民事审判多年的资深法官,全程参与调解指导——从“法律支撑”到“专业调解”,再到“司法保障”,一张覆盖纠纷化解全流程的“帮扶网”就此织成。
调 解 现 场
可调解的开局并不顺利。第一次调解会上,江某情绪激动,直言“我把水库包出去了,他自己出意外凭什么找我”,坚决拒绝赔偿;家属则红着眼眶反驳“要是水库安全措施到位,怎么会出这种事”,双方各执一词,气氛一度僵持。为了打破僵局,调解团队没有急于劝说,而是先去“找真相”——法院法官和调解员一同联系区农林水利局,顶着烈日前往园门水库实地勘查:查看泄洪道周边是否有警示标志、救生设备是否配备,向工作人员了解水库日常管理规范,厘清安全责任边界。
掌握这些关键信息后,一场“有理有据”的疏导就此展开:法官先是向双方释法,用“过错责任原则”通俗解释“若发包方未尽到安全提醒、监督义务,就可能承担相应责任”;农林水利局工作人员结合勘查情况,客观分析水库存在的安全隐患,引导双方跳出“各说各理”的误区,理性看待事故成因;调解员则分别与双方谈心,对家属,坦诚告知“若走诉讼,可能面临举证难、耗时长的风险”,建议优先协商;对江某,既强调“发包方的监督管理职责”,也情理并重地劝说“陈家失去了顶梁柱,老的老、小的小,作为获利方,伸把手帮一把,也是一份社会责任”。
一次次沟通,一声声疏导,慢慢融化了双方心中的坚冰。
江某看着家属憔悴的模样,沉默许久后说“我也不是不讲理,就是气不过被起诉”。
家属也逐渐冷静下来,表示“只要能拿到合理补偿,让老人孩子生活有着落,我们也不想再揪着过去不放”。
最终,双方达成一致:江某退还陈某当初支付的8万元承包费,并额外支付12万元补偿款;家属承诺不再就此事提出任何主张,当场签下调解协议。
更让双方安心的是,这份调解协议很快被送到综治中心内的法院诉讼服务功能区。法官对协议内容逐一审查,确认是双方自愿签订、不违反法律规定后,当场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,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——这意味着,若江某未按约定履行,家属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,不用再走诉讼程序。拿到裁定书的那一刻,陈某的父亲抹了抹眼角,对工作人员说“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,谢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”。
从法院受理纠纷,到综治中心联动化解,再到司法确认生效,这起生命权纠纷的化解仅用了15天。这半个月的时间里,没有激烈的法庭辩论,没有漫长的等待,有的是多部门的协同发力,有的是对弱势群体的贴心帮扶,有的是“法理”与“情理”的平衡。
这起案例,不仅是一次“纠纷化解”,更是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:它证明了“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”不是一句口号——当法院的“专业”、综治中心的“统筹”、行政部门的“协同”、调解组织的“温情”拧成一股绳,就能把矛盾化解在源头,让群众少跑“冤枉路”、少受“奔波苦”;它更诠释了“法治”的温度——不是冰冷的条文,而是当群众遭遇困境时,有人伸援手、有人解难题,让公平正义以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方式,送到百姓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