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谢谢法官阿姨,
我们还是好朋友!”
近日,
在法院调解室里,
两名曾因玩闹产生矛盾的
小朋友握手言和,
一场因保温杯意外致伤牙齿
引发的侵权责任纠纷,
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
圆满化解,
既维护了受伤孩子的
合法权益,
也守护了孩童间纯真的友谊。
(图片由AI生成)
案情回顾:
据悉,事发当日傍晚,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宇(化名)和同班同学小轩(化名)放学后结伴回家。途中两人嬉戏打闹时,小宇手持的保温杯不慎碰到小轩的面部,导致小轩两颗牙牙冠缺失。小轩父母带孩子就医后,花费了检查费、治疗费等共计1000余元。因双方家长就赔偿金额、责任划分未能达成一致,小轩父母遂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小宇父母承担全部医疗费用及后续修复费用。
法院裁判:
案件受理后,承办法官考虑到纠纷双方是未成年人,且原本关系融洽,若简单判决可能会产生隔阂,影响今后的同学关系。因此,法官决定优先采用调解方式处理,力求在化解纠纷的同时,最大限度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。调解当天,法官首先分别与双方家长沟通,详细讲解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中关于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,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”的规定,明确小宇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其致人损害的责任应由父母承担;同时也对小轩伤情进行鉴定,对后续治疗项目进行了确定。
最终,在法官的见证下,双方家长达成一致调解协议:小宇父母一次性支付小轩医疗费用等10000元,若后续牙齿需进一步修复,相关费用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协商。调解协议签订后,小宇父母当场履行了付款义务,两个小朋友还约定周末一起去公园玩,这场因意外引发的纠纷就此画上温暖句号。
法官寄语:
“孩子间的矛盾
没有‘深仇大恨’,
关键是用对处理方式。”
承办法官表示,
未成年人侵权纠纷案件中,
司法不仅要明确责任、维护权益,
更要注重“修复”与“引导”。
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纠纷,
既能避免诉讼对孩子心理
造成负面影响,
也能让家长们更直观地理解
监护责任的重要性,
从源头减少类似纠纷的发生。
此次调解,
不仅高效解决了纠纷,
更传递了司法温情。
法院始终坚持
“儿童利益最大化”原则,
在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,
注重情理与法理相结合,
用柔性司法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,
为孩子们营造了充满
关爱与包容的成长环境。